李睿婕:落实科技人才的分类评价机制改革,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十大”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
相关调查发现,我国科研人员工作日平均每天工作超8小时,且用于科研活动的时间平均超总工作时间的一半,但仍有超半数科研人员感觉时间不够用、工作时间碎片化,难以持久投入时间搞科研。
研究发现,对于普通高校和医疗机构这类不是以科研为主业的机构,科研成果数量仍然是职称晋升的重要考核指标,虽然部分高校和医疗机构已经实行了分类评价,但人才分类评价制度的改革落实不到位,评价标准“一刀切”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科研人员承担了多重工作角色,造成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完成科研任务,医疗工作者既要提供医疗服务又要完成科研任务的现状。
科研人员承担多重工作角色正是“科研时间不够用”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说,科研时间不够用的问题是一个涉及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的制度性问题。
应进一步落实科技人才的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国家教育、卫生和科技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向高校、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放权、松绑,强化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主导权,落实人才的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对高校、医疗机构的科研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时,应让用人单位根据机构自身定位和工作特点,自主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用人情况、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标准。对于不同岗位的人员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办法,避免或减少以科研成果数量一刀切的考核标准带来的非科研业务工作挤占科研时间、科研人员同时参与太多科研项目的后果。同时,督促高校、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不把获得科研项目作为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减轻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的负担,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
校对:潘洁晞
责编:小之
李睿婕,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科技人才、科技社会学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扫码关注
北京科技金融发展服务中心
秘书处电话:010-68809478
邮箱:kjjrbj@126.com